隐藏的空间——彭小佳新作展
返回

用心用血用生命!这个长得酷似海明威的雕塑家,只为下一件作品而活着

原创 2017-06-15 徐颖 艺文系
在这不实用作品的空间中,
让我们片刻地忘记这个实用世界。
——彭小佳

木雕《站着、坐着、躺着》

在法国摄影师William Ropp的镜头里,他的脸,竟如此酷似海明威。
 
常年生活在人烟稀少的美国New Hampshire乡下,旅美雕塑家彭小佳安静地做着自己的雕塑,和钟爱的木头对话。有时候,一件作品就得做上好几个月,每天独自在工作室里,但他却很享受。
 
他说,"I'm alone, but I'm not lonely."

 隐藏的空间 

“隐藏的空间—彭小佳新作展”近日在原曲画廊举办,展出彭小佳自2013年“行走集”大型回顾展后,潜心创作的木雕作品、摄影版画及铅笔素描五十余件。
 
给展览取名“隐藏的空间”,因为他想说,这些作品需要慢慢打开,慢慢琢磨,慢慢领悟。
 
“在观看三维空间时,我希望观者的参与,发现隐藏的第四维空间,或是时间的空间,或是声音的空间……从而改变作品的第一印象。”

木雕《舞台上》
《舞台上》(局部)

《舞台上》(局部)
木雕《无声的噪音》

《无声的噪音》(局部)

 等待你打开 

站在作品《等待》面前,彭小佳轻轻地打开沉沉的木盖,里面竟出人意料出现了一排轻盈的小人,昂首站着。沉重与轻盈的瞬间转换,带来满满的视觉惊喜。

忍不住问他:“他们在等待什么?”

他答:“等待你打开。”

《等待》
《等待》(打开后)

《等待》(局部)

彭小佳对雕塑做了一个小小的颠覆,恢复了传统的把玩式雕塑,作品的隐喻意义在动手之中才能被揭示出来。看他的作品,不光要用视觉、听觉,还要用触觉,每一件作品要去打开,要去抚摸,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和深意。
 
这些手刨刀凿,用榫卯结构组成的木器,抒发着彭小佳固执的怀旧之情,对手工的不完美之美的痴迷,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哲思。

 让木头有生命 

1955年,彭小佳出生于北京。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1989年获美国塔尔萨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硕士学位,1991年又获美国马里兰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MFA硕士学位,现定居美国。

16岁就进入工艺美术厂学习黄杨木雕的彭小佳偏爱木材,“我觉得木头是一个活的材料,见了水会涨,干燥会缩,还会开裂。它是活的,对我而言,是一个挑战,永远要考虑它的性质。永远是在变化中。”

他用最原始、最简单的手工方式对待木头。正是在与木头的手工交互以及艺术表达过程中,彭小佳找寻到了自我。


《白翎》

《白翎》(局部)
《柴木锁》

《柴木锁》(打开后)

《铜豌豆》
《窗Ⅰ、Ⅱ》

在对木材的熟稔运用中,彭小佳创作出多个系列作品,其中,有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致敬,也有对西方写实雕塑概念的突破,更有将中西古今多种艺术形态的混搭创新。比如《柴木锁》的灵感来源于徐渭的《墨牡丹》;《铜豌豆》系列演绎了关汉卿的“铜豌豆精神”。

木头和情绪,在个性的斧凿之下,两相纠缠融合,呈现了时间和人的互动把玩。彭小佳说,“我的作品没有固定的形式。创作一件艺术作品,最主要是你的思维表达。没有必要纠结于是雕塑还是装置,能传达出某些情绪,那木头便有了生命”。

 和古人对话 

彭小佳曾在美国做过一段修复古董的工作,其间接触到很多中国明代的精品。明代器物的精致和优雅,那种将技术、手艺和生活融汇一体的创造,对他创作把玩作品有很大的影响。他说,我每做一件东西,都是在和古人对话。

展出中的木雕作品《摇摆者Ⅳ、Ⅴ》,仿佛童年的学步车,晃动着,摇摆着,发出种种声响;作品《锁》打开后,里面简简单单镶嵌着黑和白两字;而《箱中匣》,一个看似华美无比的木头盒子,满怀期待层层打开至最里面,藏着的竟只是一块黑黑的并不起眼的陶土,其中深意,叫人玩味和揣摩。

彭小佳极少解释作品。但他认为,一个作品,如果没有意义,这东西就比较差。如果意义不够多,或者说很容易被发现,也觉得有点失败。

《摇摆者Ⅳ、Ⅴ 》
《摇摆者Ⅱ、Ⅲ 》

  内心的幻梦 

早年喜欢摄影的彭小佳,在此次展览上,还带来的一部分摄影版画作品。

其实这些早期摄影作品拍完后,被放置了很久。之所以被打入冷宫,是因为彭小佳不满足于摄影的客体瞬间真实。直至有一天,灵感乍现。

他通过长期曝光与后期处理,重新构图与绘制结合,利用版画的手工控制和意外效果,让客体的瞬间凝固,成为主体内心的幻梦。

这组摄影版画一亮相,顿时让人惊艳。
 

《幻象1》感光凹版画

《家园》感光凹版画

《起飞3》感光凹版画
《手1》感光凹版画

《苏醒》感光凹版画

一个作品完成了,它究竟是有用的,还是无用的?彭小佳的回答很简单——

在这不实用作品的空间中,让我们片刻地忘记这个实用世界。
 

对话彭小佳
不满足,才是做艺术原初的动力


彭小佳   摄影: William Ropp (法国)

(Q=艺文系 A=彭小佳)

Q:看你的作品,有很多把玩的成分。你做作品时,是自娱自乐还是为了能被美术馆收藏?
A:当然是自娱自乐。是否进入美术馆,这不是我能操纵的。做雕塑最大的乐趣,就是我能操控它。当然年轻时也有过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的时候,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,但现在已经无所谓了。重要的不是外界的承认,重要的是,我能享受这个过程。

Q:创作时会不会考虑市场?
A:我的脑容量太小,脑子里容不下这些,想了那些,就没有剩余空间了。现在艺术家又要当自己的经纪人,又要生产,这一系列都要自己做。人生也就几十年,现在我已经到了六十岁的年龄,必须学会尊重自己的感情,做些让自己高兴的事。做雕塑的过程很享受,就已经很好了。我现在就想着下一个作品怎么完成,是为下一个作品而活着。

Q:你对别人的豪华心动过么?
A:没有过。只对今天我怎么做心动,以及我怎么能把这个事情做好,我的脑仁只能想这么多。

Q: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安静,创作时做到心无杂念?
A:保持内心安静,这在美国乡下相对容易一些。那里人烟稀少,只有你和自己,以及和大师之间的对话。我觉得,做任何艺术,首先得有兴趣,因为这是一件既花时间又花精力的事,没有兴趣绝对不行。

Q:你心里想要抵达的艺术目标是什么?
A:到了今天,艺术是人人都能做的,但是做好艺术就难了。一件好的艺术品是用心、用血、用生命做出来的,我所喜欢的作品,大抵如此。

Q:迄今为止,最能代表你用心用血用生命来创作的作品是哪几件?
A:还差的很远。这是最高境界。永远没达到,永远达不到,永远想达到。我只是愿意付出,别无选择。
 
Q:做完一件作品后,你通常会干什么?
A:刚做完一件作品时,非常幸福。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伟大的作品。这时候会把所有的大师都请到自己的作品面前,让他们来当评委,来审视。你可以请来罗丹,或者杜尚,谁都可以。我一直坚持,做完一件作品后,一定要跟大师级的艺术家去做一个对话。如果你不这么做,肯定会很自满。而大师发话后,或许,你会被他们批得体无完肤。
 
Q:与大师对话,其实还是与你自己对话吧?这个对话过程如何完成?
A:其实这个对话,是与你所理解的大师对话。比如齐白石说的似与不似之间,那我这个作品,到底是似还是不似。如果与石涛对话,就关乎到脱俗,你作品中的那个俗,到底脱了没有。而马约尔所说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结合,那么我作品中到底有没有?我的作品有没有这个力量来打动人,来打动我自己。这就是一个对话过程。
 
Q:你经常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么?
A:必须要。你的不满足,才是你做艺术最原初的动力。
 
Q:身为艺术家是否会有一种使命?
A:做艺术家,我认为只需要热爱,并不需要使命。我之所以没有改行,一定是因为热爱。其次,是觉得我理想中的那个作品还没有出现。
 

 
展览:“隐藏的空间—彭小佳新作展”
地点:原曲画廊 (虹许路731号M50文化休闲园区3号楼东4楼)
时间:即日起至8月31日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艺文系文章均属原创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
本期编辑:朕胖到你了
本期图片:由原曲画廊提供


上海原曲画廊 | 沪ICP备1903160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