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——张弘扬水墨展
返回

前言

可寻味其中
邵琦

           中国画注重技巧,所以,一部中国画论,多半是关于技巧的经验之谈。又因为,有着“技之至者,可以进乎道。”这一传统,使得技巧对中国画来说,始终不仅仅是技巧。由技入道,自然取决于技巧的熟练程度;更取决于画家的画外功夫。技巧,自然需要日积月累的习得,但在实施长久的训练之前,还有一个选择的问题——也就是对既有技法的认识与折取的问题。
           工笔画,固然以两宋的高峰,近些年来,对宋画的推崇,可谓不遗余力。以致于有“宋画精神”这样的概念出现。推崇宋画,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在于宋画所达到的求真务实的至高境界,从时状的角度来看,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写实摹仿观念的具体落实。尤其是美术院校以“临宋画,重写生”为教学观的系统培养,更是推波助澜,在画面越来越大,细节越来越工致的同时,结壳於谨细刻划,鲜有透网之鳞。
           以上是看了原曲画廊转来张弘扬的画后的一点感慨。因为,在张弘扬的画面里,除了寻常所有的工致细微的形象外,还有一些可以让人寻味的东西。
           当然,一幅画能让人寻味其中,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,比如构图上的清旷疏朗,敷色上的清雅淡丽;又比如取意于古典诗句,瓣香於佛教境界等。除了上述以外,可能更重要的是张弘扬对装饰性因素的引入。比如经常出现的盖碗、花器、湖石,僧人的服装,山水中人工构筑物的细部等。不仅在技法上大体运用了晋唐单线勾勒,色彩平涂,在色彩的明度和艳度上,又和其他部分拉开了距离。清雅中的一抹重彩,既映衬了清雅,又落实了浓重。可谓相得益彰。色彩上如此,笔墨造型上也是如此。在提按顿挫有致的线条中,置入了一些硬质的几何性线条,同样起到了相互映衬,丰富画面的效果。
           其实,在写实还原度高的画面中,适度置入一些装饰性因素,不仅在照相技术普及的当下,阻断了画面跌入为照片的可能。同时,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晋唐的画风之可以被称为“高古”,也正在于其装饰性,此后,在求真务实的绘画时代目标的引领下,在诗意与书法的推动中,至宋代步入了写实高峰。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,无疑是一种技巧的发展,也是绘画追求的目标;也因为在当时没有跌入为照片的可能,而受到推崇。但,这种向造化还原的趋势,终究还是制约了画家心性的表达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宋以后,高度还原的画风鲜有来者的缘故。一个值得关注的史实是:工笔一路在明清之际,虽然不乏高手名家,但是,只有陈洪绶、恽寿平得到世人的推崇,其原因之一或许也正在于他们对装饰性因素的引入。回眸历史,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现状,陈洪绶、恽寿平的选择,给出的是一种历史的启示。
           我不清楚张弘扬这样做:亦即在择取写实性技法的同时,也选用了装饰性的手段,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选择,还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发行为,但可以肯定的是收效不错,且其画面中那些许让人寻味的东西或正筑基于此。

上海原曲画廊 | 沪ICP备19031609号